【旅行】Responsible Travel 責任旅遊・發揮旅行的影響力


最近我們生活的地球發生了好多事情,而出事的幾乎都是香港人常去旅遊的地方,混亂的事情好像沒完沒了,各種天災人禍日日在眼皮下上演,而我們能做的充其量只有Facebook上的三言兩語,更多只有捐款就止步。我問自己,然後呢?

我開始想像旅行以外,我們還可以做甚麼?單純的喜愛旅行很簡單,收拾幾件衣服、帶著相機和護照就可以上路。然而在旅行以上更往前一步,我想到了「責任旅遊」。
 
聽說當初「責任旅遊」的發起人因為意識到瑞士旅遊業對阿爾卑斯山區的環境以及社區帶來破壞性的影響,從而推想出當一個負責任的旅人。那麼如何才是個負責任的旅人?根據責任旅遊中心提出的大前提是:「最小化旅遊業負面影響,最大化其效益的旅行活動」。


「責任旅遊」這個議題其實一直存在,現在回想起來,在過去的旅程當中早已不知不覺地實踐其中;像選擇乘搭巴士、火車等低碳的交通工具、嘗試單車旅行、支持本土手工藝品、融入當地宗教文化等等,原來所謂的「責任」並非拯救世界這般大事,倒是從一點一滴的小事開始堆積、開始凝聚,人人都可以參與,就是責任旅遊。

只是很多人對責任旅行有些誤解,想說是不是一定要當背包客、是不是要放棄高床軟枕、是不是一定要走得艱苦才算盡責任?旅行的模式有很多,你喜歡CX 我偏愛UO、你只住酒店我愛睡青旅、你要吃餐廳我卻每天吃著路邊攤,每一種旅行模式都是個人的選擇,當中沒有好與壞、更沒有對和錯。然而我所認為的責任,跟旅人的心態有莫大的關係。


當你在外地消費的時候,有沒有停下一秒鐘先想清楚購買背後的真正意義。「消費」這件事情看上去只有購買的當下和之後的享受,然而背後代表的可以是公平交易、浪費問題、動物權益、文化保育等各式的問題,而我們衝動的當下可能就默許了這些破壞生態環境、破壞生存空間的惡性循環。

在清邁的佛寺,我看見一個外國爸爸帶著兩個孩子向他們講解佛教的話題,孩子們聽得似懂非懂,不時對著寺內的一切提出問題。在拉薩,我認識了一個喇嘛,他說起他的背景、他的信仰,我以我的故事與他分享,兩個世界得以暫時交換。作為負責任的旅人,對於我們不了解的一切,應該打開雙眼去細看、放開心胸去了解去接受,而非一味的排斥和抗拒。旅行是讓你看到世界,而不是讓你入侵別人的文化生活去鳩佔鵲巢。

在梵諦岡博物館內,展館內即使掛上了「請勿拍照」的告示,閃光燈卻仍然依舊,工作人員提醒的聲音一直此起彼落。在比薩斜塔前,好些雕像前掛上了「請勿攀爬」,但舉目所見每個雕像仍舊坐滿了人。作為負責任的旅人,應該遵守每個地方訂下來的規則,更枉論破壞當地環境的行為更加不可接受。你不會知道一個小小的舉動可能帶來巨大的影響;閃光燈會讓藝術品急速老化、過大的負重可能增加雕像的負擔、以為自己留下的只是一件垃圾但人人都留就變成地球的負荷、一時興起帶走貝殼珊瑚其實就是在破壞生態… 愛旅行,請由守規矩開始做起。



當意識到一次旅行可能是把自己的快樂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之上,就更要謹慎思考每個行為背後可能埋藏的負面因子。你可能以為自己能做的不多,事實卻是每個旅人的一小步都可以成就世界的一大步;尊重當地生活文化、提高環保的警覺性、珍惜每一分旅行資源,讓我們走在路上能夠實在地實踐包容,讓旅行實現可持續發展,也讓「責任」賦予旅行更多不一樣的意義。

或許開始的時刻,就是下一個旅程,期待與你分享我的「責任旅遊」。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